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汝州-----中国桑蚕的起源地

    信息发布者:卢班视点
    2017-07-22 06:21:05    来源:中原三农网洛阳频道   转载

     --------从“桑”字说起 


     高万须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桑:蚕所食叶木。从叒、木。”意思是,“桑”字由“叒+木”构成。《词源》解:“若”为“叒”的异体字。《文字蒙求》:“桑:叒木,即若木。”《康熙字典》:“徐曰:叒,亦木名,东方自然之神木”。《说文解字注》又说:“盖若木即谓扶桑。扶,若字,即榑,叒字也。”这里是说,古时候,扶、若、榑、叒的读音(ru)是相同的,只是写法不同。历史上又有“女桑”的称法,《尔雅·释木》解释:“女桑,榑桑”。很明显,“若木”、“叒木”、 “扶桑”、“女桑”都是对桑树的称呼,又称“东方自然神木”。    



       “桑”与“女娲”有密切的联系,当然与汝河、汝州也有密切的联系。《说文解字》载:“汝:水。出弘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从水,女声。”先秦著作《世本·氏姓篇》载:“女氏: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著名史学家何光岳的《炎黄源流史》写道:“这涡河、汝水,皆因女娲氏居此得名。”女娲被天皇伏羲封于“汝水之阳(即今汝州市一带)”,成立女娲国,其中心地区在汝州市大峪镇,“汝水”始得其名。先秦时期汝水写为“女水”,女、汝音同,读ru。通常,河流带水字,因此秦汉之后写成“汝”。大约在秦汉之时,“汝水”又写为“若水”。“若”与“汝”相通,读音相同。“若水”就是“汝水”,即今天的汝河。汉字的发展使指代河流的“汝”沿两条线传流,一是“汝”,二是“若(ru)”。可以说, “若木”、“扶桑”、“叒木”、“女桑”就是原本出自汝州的桑树,人们又尊称其为“东方神木”。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于桑和蚕充满了神秘之感和崇拜之情,因为桑蚕使人们摆脱了树叶兽皮御寒的蒙昧,进而学会了纺织制衣取暖的本领,逐渐走进文明时代。人们把人祖女娲之名冠于能够饲蚕的桑树之前称为“女桑”、“若木”、“扶桑”、“叒木”;把天皇伏羲之号冠于能够吐丝结茧的昆虫前面称为“天虫”、“天蚕”,充分表现出了桑蚕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也即人们对桑蚕的极为崇拜。    




       《皇图要览》载:“伏羲化蚕”。《通鉴外记》载:“太昊伏羲氏化蚕桑为繐帛”。这是说,驯化野蚕以家养、抽丝织帛以为衣远自伏羲女娲时期就开始了,那么桑蚕衣帛肯定也有女娲的功劳。西汉《淮南子》记载:“黄帝之妃西陵氏始蚕,即为先蚕”。淮南王《蚕经》曰:“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盖黄帝制衣裳因此始也”。《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是说,中华民族开始大规模植桑养蚕始于黄帝时期,而以黄帝元妃嫘祖倡导和推广养蚕织帛的功绩为最,所以其后才有“衣裳而治”的五帝时期。嫘祖最早植桑养蚕的地方也在汝州。    



            5000年前,轩辕黄帝在具茨山(新郑市大隗山)称帝建立有熊国,后又到大熊山(今汝州市大红寨山)一带治山治水,造田农桑。如今,汝州仍然传颂着黄帝和嫘祖的光辉事迹。黄帝在天熊山(小红寨)顶安营扎寨,开凿蛛煞涧,开辟一条泄洪河,据其帝号取名黄水(俗名黄家河,现称黄涧河)。“打开白云关(《正德汝州志》记载),撤干大峪川(又称“水峪”)。”等待湖水消去之后,黄帝带领臣民耕地种田,冶铁炼铜,制车造船。黄帝妻子嫘祖带领妇女们在山坡上广植槲柞林木,采叶养蚕,缫丝织帛,使这里的人们告别了野蛮的渔猎时代,跨入了穿衣食粟的文明时期。黄帝随将其心爱的次子昌意分封至汝水(《史记·五帝本纪》: “昌意降居若(汝)水”),建立鄀国(今汝州市)。鄀国也因汝水若水而取名。当时黄帝和嫘祖就在鄀国居住生活和生产劳动(《帝王世纪》:“黄帝居若水”)。五帝排名第二的颛顼帝,即昌意之子,也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青少年时期(《吕氏春秋》:“帝颛顼生自若水,宕处空桑,乃登为帝”)。   


        汝州之地除了到处生长桑树(历史上大量植桑)之外,还有各种各样可以饲蚕的植物,诸如柘叶、槲叶、柞叶、榆叶、荆叶、栗叶、柳叶、木槿叶、蓖麻叶、无花果叶,等等等等。桑树易于栽植,产叶量大。桑叶是养蚕的最佳饲料,所产蚕丝质量最高,因此,历来室内养蚕首选桑叶。如今,汝州大峪大熊山(大红寨山)及其周围山上还有数千亩柞桑林,“嫘祖养蚕坡”是其中最为有名的。   


        据传说,这些柞桑林都是当年嫘祖带领妇女们栽植的。嫘祖还教会妇女们缫丝织帛的技术。两汉时期,大峪一带的丝织品已名扬京都。东汉时期都城洛阳周围,尤其是嵩山之中,则是养蚕业和丝绸制造业最为发达和最为集中的区域。唐代汝州官方和民间都广植桑树,大量养蚕,上缴朝廷的贡赋皆为绸絁,所产丝织品质量上乘是其它州郡无法比拟的。唐代《元和郡县志》载:汝州贡、赋:开元贡:紬、絁;赋:絁、绵。明代《正德汝州志·官民桑枣》记载,汝州纳税的桑树数量是:官桑三千五百五十二株,民桑二十二万六千四百五十八株。另外,汝州不起科(免税)的桑树还有六十三万五千五百零七株。清代《汝州全志·食货》载:汝州 “桑,有四种,山地多荆桑。柘,叶饲蚕作丝为琴弦最佳。”(待续)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