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文物古迹遍廛河

    信息发布者:卢班视点
    2017-07-13 12:05:47    来源:本站   转载

    文物遗迹选介——含嘉。位于瀍河回族区西北部,北依邙山 ,南靠老城。建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是用作盛纳京都以东州县所交租米之皇家粮仓。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后来废弃。含嘉仓原在隋唐古城的含嘉城中,仓城为长方形,四周以墙围之。南北城墙长615米,东西墙长725米,墙宽15~17米,墙高1~6.5米,仓城面积约为43万平方米。仓城有4门,南曰含嘉门,北曰德猷门,东曰东门,西曰中门,城内街道纵横。仓城分粮窖区和管理区两大部分。粮窖区在其东北部和南部,设有粮窖四百余座。管理区的制度极为严格。《旧唐书·官职三》记载:“凡凿窖置屋,皆铭砖为庚斛之数,与年月日,受领粟官吏姓名”。在发掘仓窖过程中,的确发现了“铭砖”,又称之为“刻铭砖”。其砖方形,正面磨光,文字记载有墨书和阴刻两种,砖上内容十分详尽,有粮窖位置、粮食来源、数量、品种、存放日期、管理官吏姓名等。砖文所记大都是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有调露、天授、长寿、圣历和开元等年号。

    1970年,洛阳博物馆对含嘉仓遗址进行了钻探和重点发掘,找到了仓城东西长612米,南北宽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探出粮窖287座,发掘粮窑40余座。仓窖形状为大口小底缸形窖,口径10~16米,最大有18米。深7~9米,最深者12米,窖底夯实后,用火烘干。存粮时,周壁窖底铺设草、木板、糠、蓆等物,用于防潮。粮入窖后,上面铺蓆,堆糠和垫草,最后用土密封。粮仓储存的粮食品种有糙米、粟、小豆等。其来源有苏州、徐州、楚州、润州(镇江)、滁州、隋州、隋州(邢台)、冀州(河北冀县)、德州、濮州(山东濮县)和魏州(河北大名县)东南等地。如此规模的粮仓可称为我国最大的古代粮仓。此粮仓的发现,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地下粮窖结构和储粮方法,研究隋唐时期对粮食的管理制度等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今天的储粮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对此,含嘉仓遗址已成为区境内的重要景点之一,前往观赏过的中外游客无不交口称赞历史上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此遗址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老子故宅。位于辖区东通巷北头西侧(今洛阳市第二十四中学校园内),东临孔子庙(即瀍东书院旧址),西傍瀍河。此故宅由西向东,与孔子庙、三灵侯庙(俗称“葛唐周”)并行,均坐北向南,一字排开。老子故宅大门坐西向东,门上有两条石刻雕龙,额题“老子故宅”四个大字,进大门北折,坐北向南有1间佛殿,内塑观音菩萨像1尊。菩萨像前有一乌金佛像,约在民国16年(公元1927年)时,被人盗去。佛殿后砌有院墙,中开二门与后院老子故宅相通。进二门,坐东向西,有东厢房5间。通过院中甬道,过东厢,可达坐北向南的大殿2间,内塑老子像1尊,即老子故宅处。

    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重耳、老聃。春秋末期楚国莒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他曾任东周史官,管理王室藏书,后因周室衰败而退隐,曾居此地。他由于政治主张与世不同,受到排挤,遂离开洛阳,西去灵宝函谷关。相传出走时,骑一青牛,快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站在关上举目远眺,但见天际紫气东来,意为有“圣人”莅临。未几,果见一老翁头挽发髻,飘然而至,这便是老子。尹喜挽留老子在函谷关居住3个月,老子写《道德经》上、下5千言。写毕即要离去,尹喜苦留,饯行多日,方依依惜别。自此老子不知所终。

    公元前518年,孔子入周问礼乐,即至此故宅拜访过老子。由于老子学识渊博,自成一家,后人尊他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故宅历为教育重地。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该处建有瀍东书院;清康熙37年(公元1698年),知县钱肇在该处设立义学;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老子故宅和三灵侯庙的故址上,建立了问礼镇第一国民中心小学校。解放后,在该处建立了民族中学,1959年与弘光中学合并改为瀍河中学,1972年瀍中被市教育局接管,改为洛阳市第二十四中学。

    由于历史的变迁,老子故宅已不复存在,仅存一方刻有“老子故宅”四个大字的门额石匾,残留在市二十四中南门口西边的围墙上,不少慕名而来的道人和游人(包括外国友人),无不望宅兴叹,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多次向上级呼吁,进言献策,早日修复老子故宅,宣扬华夏文明,传承中华古文化,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